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师专栏 - 陈慰峰院士 - 纪念与缅怀

纪念与缅怀

孜孜不倦 永远进取-怀念陈慰峰院士

我们有幸在走出校门后不久在陈慰峰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参与了并见证了T细胞研究室早期的建设和发展。那是八十年代初,陈老师刚从澳大利亚学成回国,他的实验室也只有最基本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当时有人认为:陈老师在国外所从事的T细胞分化及发育的课题虽然是代表(当时)世界免疫学研究先进水平的前沿课题,但不适合中国国情,因而没有用武之地。陈老师不争辩也不为之所动,只是默默的带领我们坚守在T细胞研究的阵地。

陈老师用在国外学习期间节省下的有限的生活费购买了试验用品和试剂,以便回来后可以马上开展工作。就是靠着这些试验用品,试剂和用仅有的5000元研究经费购买的一台显微镜,一个孵箱及一个旧超净台, 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默默的耕耘。他以实验室为家,没有人知道为了能尽快开展工作和加快实验的进度,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精力。他努力将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理论及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以此带动中国免疫学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实验室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许多实验我们无法开展,也无法仅仅依靠陈老师带回来的有限试验用品和试剂持续长期的研究。为此陈老师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展开协作,利用国产的胸腺肽和从中草药提取的有效成分,开拓在中国开展T细胞分化及发育研究的新途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陈老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后第一批被国家选派到澳大利亚学习的中国学者。他来到了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WEHI)师从Shortman博士从事胸腺T-细胞发育的研究工作。WEHI是国际上最著名的免疫学研究所之一。这里有被誉为“免疫学之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Macfarlane Burnet爵士及在国际上首位发现胸腺功能并开创了T-细胞功能研究这一重要免疫学研究领域的Jacques Miller博士。陈老师充分利用这里优越的学习及研究环境,坚持将进修改为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仅用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直到我们来到澳洲后才从周围人的口中了解到陈老师是以什么样的刻苦精神来完成通常至少要三年半到四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 Shortman博士在评价陈老师的工作时称:他到澳洲后决意要弥补他所失去的时间,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发表了数篇一流的研究论文,获得了墨尔本大学的博士学位,并精通了英语,这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成就! 正是他的这种自强不息的顽强刻苦精神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他成为在澳大利亚获得医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新中国的学者, 也赢得了包括WEHI所长 Gustav Nossal 爵士在内的许多澳大利亚资深学者们的认可和尊重, 同时让许多澳大利亚人改变了对中国人的偏见。许多澳大利亚的学者表示象 Dr Chen 这样的中国学者我们非常欢迎!陈老师不仅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也为以后的中国学生及学者到WEHI这样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所及其它一些澳大利亚一流的大学及研究所学习和工作打开了大门、铺平了道路,为开拓中澳两国医学研究合作奠定了基础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的WEHI所长Nossal爵士及Shortman教授称 Dr Chen 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同事及朋友,他是一位有才华的教师和一流的科学家。他是中国科学的一位出色的使者,他的努力获得了澳洲,美国及欧洲同行们的尊敬。

为了中国免疫学的发展,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也为了实验室的发展,陈老师付出了他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陈老师在事业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从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或成果, 他总是认为自己的研究工作距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因此从没有过丝毫懈怠,总是不断向新的高度冲击。八十年代后期,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为了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应用于免疫学研究,他又多次赴国外学习,一头扎进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五十岁后又开始学习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他认为:只有自己掌握了这些技术才能更好的开展和指导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更快的提高现代免疫学研究的水平。

陈老师是个对名利和金钱十分淡漠的人。他在获得“何梁何利”奖后拿出一大部分奖金建立了“320”(研究室)基金,用以奖励工作优秀的教员和学生, 以后又不断把自己的奖金加进基金。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后,不少院校竞相聘请他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开出的条件都相当优厚。陈老师对同事们对他工作的认可及尊重表示感谢,但从未接受过任何兼职聘请。我们曾问他这样做是否会使人家误认为他是清高,不通人情?他总是解释说他不想分散有限的精力,只想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科研和教学上。当上院士对陈老师来说意味着要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他把当选为院士当成一种不断向更高水平看齐的动力及压力。陈老师不仅对自己的科研工作兢兢业业,他为促进中国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他曾担任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在国际免疫学联合会(IUIS)的第三任执委,并在中国免疫学会1992年加入亚太地区免疫学联合会(FIMSA)时任首任委员及FIMSA副主席。

“执着,勤奋,正直,傲岸”,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为陈老师所题的这八个字精辟的概括了陈老师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及进取精神,也是我们共同目睹的陈老师为科学研究事业奋斗一生的写照。

澳大利亚 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 张惠华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吴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