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大师专栏 - 陈慰峰院士 - 纪念与缅怀

纪念与缅怀

孜孜求索 默默奉献—追忆陈慰峰院士

2008年10月31日,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在古城西安召开。开幕式上,中国免疫学会为陈慰峰院士举行了隆重的“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以表彰他在免疫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为中国免疫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因为身患重疾,陈先生未能与会,但他仍抱病亲笔撰写了一份谢辞,并由他的代表在会议上宣读。谢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似乎是在向免疫学界全体同仁作最后的告别。三个月后,先生驾鹤西去,令人痛惜不已。

陈慰峰院士一生致力于我国免疫学事业的发展,是当之无愧的我国现代免疫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类似于许多老一代知识分子,陈先生的前半生历经蹉跎和坎坷,人到中年才真正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生涯。虽然他常自谦只是传承薪火的一代,但事实上他在科学研究中上有许多原创性科研成就。作为我国从事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他多年来在T细胞发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工作:率先在单细胞水平定量研究胸腺细胞功能,发现99%功能细胞为髓质性胸腺细胞;基于不同表型髓质型胸腺细胞对凋亡敏感性的差异,提出了“二次胸腺选择”假说;发现新产生的单阳性T细胞迁入胸腺髓质区后,需要经过一个多阶段的发育过程才能达到功能成熟,进而通过细致的表型分析,建立了单阳性阶段细胞发育的程序。陈先生的上述研究对全面理解T细胞发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并对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有指导意义,由此也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并为中国免疫 学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此外,陈先生在肿瘤免疫和肿瘤疫苗的研究方面也卓有建树,他克隆鉴定出多个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及其编码基因,深入分析了这类抗原的免疫原性,潜在的肿瘤生物学意义以及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其中,CP1属于一类新的表达仅限于肿瘤和胎盘的抗原,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并于结肠癌预后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他还在国内率先研究了有明确抗原靶点的肿瘤疫苗。他一生发表论文350余篇,获专利1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8项。

陈慰峰院士还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医学教育家,从事医学教育半个世纪,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直接指导培养了5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许多人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免疫学研究的栋梁之才。陈先生是个惜时如命的人,但却舍得在本科生教学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主编的第三、四版卫生部《医学免疫学》规划教材,被全国医学院校广泛采用,并备受好评。

在做好学问的同时,陈慰峰院士还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免疫学会的工作。自学会成立之初,他一直担任学会领导职务,历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理事长和理事长。在免疫学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陈先生倾注了许多心血:他利用各种机会,扩大学会的影响力;他团结各种力量,壮大学会组织;他积极为全体会员谋利益,努力使学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免疫学工作者之家。此外,他还曾代表中国出任世界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执行委员会委员及亚洲——大洋洲地区免疫学会联盟(FIMSA)副主席,为中国免疫学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2005年,他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在中国杭州召开的第三届FIMSA学术大会,这是FIMSA历史上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聚会,也为中国免疫学工作者在国际上全面展示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如今,五年过去了,中国免疫学研究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多个主要领域取得了令国外同行瞩目的原创性成果,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些可喜的进步与陈慰峰院士等老一辈免疫学家所奠定的基础以及开创的局面是密不可分的。我相信在全体免疫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创造更为辉煌的未来,以告慰陈先生在天之灵。

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 曹雪涛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