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10月27日,第十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姜长涛教授及邱晓彦、韩文玲、尹艳慧、黄晶、王平章等20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盛会,其中5人做会议口头报告,多位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墙报展示。
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是中国免疫学会的品牌学术年会,是免疫学科技工作者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创新学术观点的平台,是国内免疫学领域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学术盛会。近年来,免疫学研究蓬勃发展,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渗透,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出现了一系列创新性和革命性的突破。本次会议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浙江省免疫学会、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协办,秉承着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合作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宗旨,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免疫学家进行大会报告,涵盖了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天然免疫识别、调控和炎症反应、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免疫代谢、感染免疫、肿瘤免疫识别与逃逸、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基础与临床、血液免疫与心血管免疫、皮肤、黏膜免疫及微生态、传统医学免疫调节等热点分支领域,国内外共计5000余名代表参会。
会议期间,免疫学系主任姜长涛教授受邀在特色论坛做了题为“肠道菌源酶:免疫相关代谢性疾病干预的新靶标”的精彩报告,系统地介绍了课题组在肠道菌源酶方向的研究工作,阐释了其提出的“肠道菌源酶跨界调节宿主稳态”的新理论,现场反响热烈。此外,黄晶副教授做了题为 “非B细胞来源游离Igκ型轻链的功能研究”的分会场报告。免疫学系博士研究生王炳苏关于“CMTM3 suppresses TGF-β-mediated myofibroblastic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s via disrupting the dimerization of TβRI and TβRII”、巨钰荣关于“Palmitic acid from liver cancer mediated SMAD2 palmitoylation promotes Treg cells differentiation”和马腾云关于“角质形成细胞的唾液酸化IgG(SIA-IgG)是一种潜在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的分会场口头报告也得到了与会听众的热烈关注与讨论。免疫学系多位博士研究生还积极参与到大会的墙报展示,和参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
通过大会的一系列精彩报告和深入讨论,免疫系师生拓宽了学术视野,全面地了解免疫学的最新前沿动态,加深了免疫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深刻感受到免疫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这为学系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打开了更广阔的研究思路,同时也加强了与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在未来共同为推动北大医学免疫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